部门新闻

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 —— 记梅州实践培训(第一期)暨第六期“爱乡土”师生研习论坛

来源: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综合素养学部; 发表于:2019-04-29 11:21:36;阅读量:

        4月24日下午3时,梅州实践培训(第1期)暨第六期“爱乡土”师生研习论坛于我校行政楼2A-210会议室开展。此次培训由侯东栋老师主持,综合素养学部袁文春、甘子成、黄家瑜三位老师受邀担任主讲人,为研习营成员们进行客家文化系统性培训。
 
(培训开始)
          培训伊始,袁文春老师向研习员们提出了“什么是‘客家’?”的问题,针对同学们的回答,他向大家解释了“客家”意涵。“客家不能仅从‘客居他乡’字面之意来理解,这样模糊且不准确。”紧接着,袁老师向大家详细地讲述了客家人迁徙过程及其族群的发展史。通过对比广州“广府”和潮州“福佬”民系的例子,袁老师认为,学界上普遍认为“客家”这一名称起先来自他称,久而久之为客家人所接纳,故此产生。这一象征也意味着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觉醒。通过分析客家族群的文化基因,袁老师指出这与客家人自觉保留传承祖先文化息息相关。
 
(袁文春老师)
        随后,甘子成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年画、剪纸、皮影等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,甘老师认为,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反映客家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。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引入,甘老师讲解了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。将理论应用到实践,甘子成老师表示,在梅州研习期间,同学们可从生存状况、历史发展、艺术特质等五大视角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。
 
(甘子成老师)
         来自台湾的黄家瑜老师从宝岛的客家族群分布情况、特色文化、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讲述台湾的客家文化。黄老师表示,台湾人民对客家文化的推广给予高度重视,也致力于海峡两岸的客家文化交流。
 
(黄家瑜老师)
        在提问环节,对于刘心如同学的提问,袁文春老师表示,在研习实践中,首先应与客家人交往,尝试寻找当地的村干部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。对于樊莹同学“在迁徙中,客家文化如何保持与外省文化相对独立的?”的提问,老师认为,客家人所居住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,与外部交流困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。但由此反观,置身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,人们交流日益频繁,随之文化同质化,这就需要大家一同去唤醒,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。
 
        最后,培训结束后,老师们和研习营成员在校训前合影留念。
 
(合影留念)

 
下一篇: 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 —— 记梅州实践培训(第一期)暨第六期“爱乡土”师生研习论坛
上一篇: 学生视角再观摩,经验共享促成长——2018-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场教学观摩交流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部门动态 > 部门新闻 >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882 号广州南方学院   邮编:510970   版权所有:广州南方学院综合素养学部   管理登录